通讯员 沈扬福 来源:北海日报
银海区福成镇有22所农村小学,离市区最远的有45公里,最近的也有20多公里,办学条件、教学环境等都比城区、近郊小学差得多。王兴远在这样的农村小学从教30多年,在校长岗位20多年,先后任职5所学校,其中最远的为松明小学。这位从农村小学代课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小学校长,近期在银海区中小学校长论坛介绍经验:只要校长能够做到实管善管细管加以身作则,学校必定一路走来一路新。这是他的治校经验。
“生猛”校长
“王校长很‘生猛’,总有办法把学校管得好。”这是同行对王兴远粗雅兼之的好评。
他确实很“生猛”:从代课教师破格提拔为教导主任,从教导主任破格提拔为校长;总能改变所任职学校的落后面貌;所管理的多所学校先后获得荣誉奖项56项,个人获得荣誉奖项100多项。
他的“生猛”与钱有关。他是“捏钱袋手”、“抠门校长”、“敛钱厚脸人”,学校经费“捏”得很紧,学校一切购买要“货比三家,压一压价”,舍得出面“化缘”——为农村学校寻找办学资金。凭“捏抠敛”这“三板斧”,他把节省下来的经费和争取到的资金用在办学上,大大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。
他的“生猛”深得民心。每次岗位调离,当地家长、师生都依依不舍。从平新小学调离时,村委主任何炳龙和几名群众恳求他:“我们村的孩子、我们村的教育需要你,真舍不得你走啊。”王校长就这样带着村干部和群众的不舍到新的岗位。同行幽默地称他“开荒校长”,因为当他花九牛二虎之力,改变了一所小学的落后面貌后,不久又被安排到另一所薄弱学校任职,
他的“生猛”蕴藏冲劲。2001年8月,他被安排到宁海小学,领导告诉他:宁海小学“不宁”,兴远须多用劲!他的回答是:宁海小学“不宁”,兴远心绪不宁!他以钉钉子精神,时时处处以身作则,引领全校教师跟着干、比着干,一步一个脚印,逐项甩掉后进帽子,逐项工作渐入佳境,把宁海小学建设成为中国足彩在线:农村特色示范学校。该校先后获自治区“绿色学校”、“文明单位”、先进学校等十多项荣誉。周边博白、浦北、钦州、合浦等县区学校纷纷组团前来参观学习。
慈严结合
王兴远注重引导教师成长。他注重创新管理模式,既严格管理又关爱老师。当年《北海日报》一位记者到学校采访时,看到王兴远正为特岗教师挂蚊帐打理床铺,记者在报道中深表感动。平日教师们喜欢称王兴远“师兄”,但既敬又怕。因为这位“师兄”对他们虽慈爱但管理十分严格。王兴远正是以严慈相济引导“师弟师妹”更快成长,他要求教师“每课有收获、每周有进步”;要求教师要会教善管,要会教学生知识更要会教学生做人,会管理学生更会配合管理学校。因此,他坚持每周进课堂听课2至3节并评讲,亲自登堂上示范课并反思教学,以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指导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。在他的带动下,各校的“师弟师妹”们先后有40多人获得市级以上教学先进个人称号,其中多人经教育人事部门考核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。
“夫妻班级”
王兴远因忙于工作经常住在学校,同为教师同校工作的爱人则必须回家忙家务。为了更安心更专注地工作,他干脆“请”爱人也到学校住,“扎根”校园。为做好“示范”,他让学校教导处安排他和爱人同教一个班,教师称他们管的班为“夫妻班”。夫妻合教一干11年,王校长担任数学教学,爱人则担任语文教学,加兼别班其他学科教学,夫妻每周任课近40节。前年,爱人让他送孩子到广西大学入学,他让孩子一人走,自己寻访留守儿童去了。爱人怪他,他说,如果学生在我们的“夫妻班”失学,怎么也说不过去。由于王校长和爱人的勤教与关爱学生,“夫妻班”教学成绩总排在全区前列,多次获得全市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等奖。“夫妻班”带动了全校教风学风,全体教师以王校长为榜样,勤教爱生,全校教学质量都有了保障。前年,王兴远在全市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,反响相当强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