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彩在线

图片
001.jpg

北海日报铁山港区精神文明工作专版丨文明繁花遍开铁山港 幸福硕果惠及百姓家

发表时间:2025-09-08    来源:北海日报

9月8日《北海日报》专版

 

文明繁花遍开铁山港

幸福硕果惠及百姓家

今年五月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,营盘镇塘仔村获评全国文明村,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获评全国文明单位,杨立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。三项沉甸甸的“国字号”荣誉同步落地,标志着铁山港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花,结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硕果。

在铁山港区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图为营盘镇塘仔村花园一角。

近年来,铁山港区紧抓自治区移风易俗重点培育县(区)契机,以创新理论宣讲铸魂、以惠企便民志愿聚力、以文明典范作引领、以移风易俗实践深耕,在这片热土上,绘就出从“一处美”迈向“全域美”的文明长卷。

 

乡音传党音 理论宣讲筑根基

仲夏午后,南康镇秋风塘村委简屋村绿荫如盖、蝉鸣阵阵,乡亲围坐在湖畔的同心亭下纳凉话家常。“卖鸡调”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绍婵给乡亲们唱响了新编的卖鸡调曲目《移风易俗南康盛开文明花》,“推进移风易俗,村规民约是保障;破除陈规陋俗,创新方式是关键……”村民围坐凝神细听,孩童们呀呀学调。这袅袅乡音,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新风良俗化作涓涓细流,浸润百姓心田。

“百姓宣讲团”走进企业。

这生动场景,源于铁山港区深耕7年的“百姓宣讲团”。自2017年起,该区深挖本土文化,遴选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文艺骨干、退休教师等50余人组成宣讲团,党员干部讲活政策,文艺骨干道尽巨变,非遗传人唱响发展,创作出《向海之歌》《喜搬迁》等多部本土文艺精品,他们用乡音土话架起理论宣讲的“连心桥”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活跃”在渔港码头、工厂车间、校园课堂……当《移风易俗南康盛开文明花》的旋律从田间地头唱响自治区文艺舞台,村民们道出心声:“听得懂、记得住、这调子唱的就是咱的好日子!”

随着“乡音宣讲”的声浪席卷铁山港区,流动的乡音需要扎根的阵地。铁山港区立足工业沃土,于2025年创新推出“文明实践+产业发展”双轮驱动模式,以“港好有我”文明实践品牌为统揽,依托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,整合124家企业资源,在厂房车间嵌入“理论宣讲角”“微课堂”等,建起3个厂企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与47个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形成联动,“1+N”文明实践矩阵强势升级,“三纵四横”服务网覆盖全区,将宣讲阵地延伸至产业一线,让乡音的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
“卖鸡调”传唱民俗文化活动。

如今,榕树下的宣讲声、车间里的微党课、新媒体的“云宣讲”相互呼应,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最地道的乡音、最便捷的阵地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2024年以来,200余场冒热气、接地气的“七进”宣讲深入44个村(社区)、50余家企业、40余所学校,线上线下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,“港好有我”文明实践品牌愈发鲜明。

从百姓宣讲的“乡音润心”到“港好有我”的阵地赋能,铁山港区正以润物无声的乡音宣讲党音,为工业百强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。

 

惠企更利民 志愿服务显担当

夜幕中,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“义务便民维修活动室”灯火通明。电仪专家潘能国刚放下厂区自动化设备的检修工具,又拿起万用表为工友修理起故障家电。这间由电仪专家陈文牵头创立的维修室,早已成为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。2024年12月,陈文退休,但维修室的灯火并未熄灭。潘能国主动“接棒”,扛起义务维修的旗帜。维修室成立至今,累计义务维修电器已超3万小时,始终坚持自备工具、分文不取。

红炉淬炼钢铁,亦淬炼文明。从陈文到潘能国,变的是服务者,不变的是志愿服务的初心。这间小小的维修室,不仅修复了万千台电器,更生动诠释了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志愿服务精神的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如今,在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,陈文、潘能国等志愿者点燃的志愿星火已汇聚成燎原之势——3700名“钢铁先锋”志愿者开展义务植树、爱心献血、关爱困境儿童等志愿活动80余场,累计服务时长突破4.4万小时。企业创新推行“1335”工作体系,以党员联系班组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直通基层末梢,依托“北港新材料书院”开展百余场文明实践活动,以陈文、潘能国等典型引路,激发全员向善内驱力,让志愿精神融入钢铁血脉,铸就了“全国文明单位”的闪亮名片。

在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“书香铁山港 跃进向海篇”全民阅读系列活动。

文明的暖流同样浸润着铁山港的城乡肌理。铁山港区聚焦民生痛点,以文明创建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随着背街小巷改造、农贸市场升级、新时代实践站建设等民生工程落地,曾经杂乱的街巷变得整洁有序,老旧市场焕发新生;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,全年30余场“戏曲下乡”让传统艺术飞入田间地头,444场公益电影放映点亮乡村夜晚,逾6万人次群众共享文化盛宴。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、全民阅读推广、健康义诊等活动如春风化雨,让政策、知识与健康直达百姓身边,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。

文明的触角更延伸至经济一线。党员干部与志愿者深入企业车间精准服务,开展政策宣讲、用工对接等惠企活动80余次,解决企业诉求30余项,惠及企业超50家。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以“钢铁先锋”志愿服务队为载体,探索出企业践行文明的新路径,基层志愿服务网络同步织密,敬老助困、环境整治等活动开展超300场,5000余人次志愿者活跃在港口每个角落。

如今,铁山港区城乡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,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,企业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文明滋养,既为企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,更为百姓生活铺就幸福底色。

 

家风润乡土 文明树典美名扬

杨立老师扎根乡村教育一线。

春季学期的雷田小学里,一场特别的阅读活动正热闹开展。馨山家庭图书馆的书搬到了教室里,杨立捧着绘本,给围坐的孩子们讲着故事,不时传出阵阵欢笑——这个从社区客厅“走出来”的微型图书馆,是全国文明家庭杨立一家播撒书香的小小窗口。

2024年5月,杨立将自家客厅一角改造成书架,从市少儿图书馆申领的50本流转图书整齐码放,再添上自家藏书,供邻里扫码借阅。“扫码就能借,看完还回来,每本书带着知识‘串门’。”杨立说,这些会“串门”的图书成了社区里亲友邻里的“抢手货”。如今,馨山家庭图书馆已累计更新图书上百册,借阅记录早已突破百次,杨立的朋友圈也成了最鲜活的“借阅公告”,字里行间写满的都是书香串联起的温情。

“全国文明家庭这份荣誉,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,是融进日常的责任。”杨立说,“家是最小的国,国是千万家。让书香住进中国足彩在线家庭,文明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,走到哪儿,开到哪儿。”

书香漂流处,文明家风传。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是文明书页中最温馨的一处注脚。

杨立夫妇扎根乡村教育,24载从教心得笔记里,密密麻麻写满育人初心;每学期10余次的“送教上门”,为多名残疾儿童、留守儿童点亮心灯。工作之余,他们更以孝心为瘫痪父亲撑起一方晴空:按摩护理,喂饭喂药、清洁擦身……杨立一家的孝行感动邻里。杨立还热心公益,长期向教育助学、扶贫济困等公益项目捐款。作为中国足彩在线:宣讲团成员,杨立还发挥教师特长,深入学校、乡村、企业宣讲20余场,让好家风传遍港区。“爱党爱国爱家,勤学勤思勤行”——十二字家训深深融入家庭血脉。在言传身教之下,女儿杨乐馨成长为“中国足彩在线:新时代好少年”,优良家风已在新一代身上延续。

杨立家庭的事迹获得了社会认可,先后荣获“全国最美家庭”“全国文明家庭”“广西最美家庭”“中国足彩在线:书香家庭”及“中国足彩在线: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奖先进个人”等多项荣誉,成为铁山港区乃至中国足彩在线:精神文明建设的耀眼标杆。

突出示范引领,崇德向善蔚然成风。近年来,铁山港区广泛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道德模范”“身边好人”“新时代好少年”等典型选树活动,以模范引领社会风尚焕新。目前,铁山港区已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3个、文明家庭1户;获评市级以上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21人,表彰“文明家庭”“星级文明户”24户,正向激励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、自觉维护公序良俗。

 

新风入万家 移风易俗结硕果

兴港镇小马头村的“积分超市”货架琳琅:洗衣粉、衣架、纸巾、毛巾……在这里,文明被细细“称量”。“参加志愿服务能奖励5分,红事简办也能多积5分……攒满了,就能换洗衣液和酱油!”村民谭大姐心里盘算着自己“文明存折”里的积分,看着村委公示栏里积分公示表上自己的名字,脸上写满自豪。

营盘镇石村村民用积分兑换物品。

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在铁山港区,“文明积分制”已全区覆盖,各村庄结合当地实际,丰富积分兑换机制与实施细则,群众文明行为赋分,根据积分情况兑现奖励,把精神文明建设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,进一步激发村民自我参与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的意识,推动家风、村风、民风持续向好。登记簿里密密麻麻的兑换记录,丈量着乡村文明的进程:“文明积分制”记录文明行为超2500余条次,兑换物品价值2万余元。

移风易俗的清风,还推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革新。南康镇简屋村的一场婚礼正在改写传统。村民简叔嫁女,没有排场流水席,没有天价彩礼,8桌家常宴席由邻里帮厨烹制。村红白理事会见证下,婚庆礼金转化为新婚夫妇的“创业基金”。“以前讲排场欠一屁股债,现在‘礼轻情意重’,省下来的钱给两夫妻踏实过日子,比什么都更重要!”简叔的话,印证着铁山港移风易俗的硬核成效——推行《红白事操办参照标准》后,大操大办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,群众办事成本平均降低40%,户均红事支出直降50%,白事花费减少40%。

村民在南康镇社内村树下议事角学习移风易俗知识。

铁山港区以“立规矩、治顽疾、管长效、引风尚”系统推进移风易俗。全区44个村(社区)100%修订村规民约(居民公约),红白理事会、村(居)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实现全覆盖;党员干部带头签订《承诺书》2100余份,落实婚丧喜庆报告制度;铁山港区以“榕树下圆桌会”“凉亭议事”等形式,定期商议村务60余场,解决群众诉求70余件。组建40余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,去年以来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150余场次,覆盖人数5000多人次,让新风尚入脑入心。

如今,南康镇、高田村、秋风塘村、塘仔村荣膺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。带动一批村镇的村容村貌改善,乡风更加和谐,文明新风成为铁山港区最鲜明的底色,移风易俗的“港区样板”已成北部湾畔的文明地标。

从“卖鸡调”的袅袅乡音,从理论宣讲的声声入耳,从“馨山书房”的书声琅琅,到文明创建的处处生根;从典型引领的点点星光,到移风易俗的徐徐清风……铁山港区的精神文明建设,正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成效,化作百姓脸上的笑容、村庄里的新貌、发展中的动能。

时值建区三十周年,铁山港人用乡音传唱信仰,用匠心温暖生活,用家风照亮乡土,用新风重塑家园,捧回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文明家庭等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,文明万千星火已汇聚成燎原之势,映照在铁山港区向海图强、向新而行的壮阔征程,更昭示着“文明繁花”终将结出惠泽万家的“幸福硕果”,甜上百姓心头。

责任编辑: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