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下午,外沙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暖意,一场交织着“渔味”与“趣味”的疍家渔趣运动会在此启幕。这场由海角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与外沙社区党委联合主办,鑫利水产、嘉盈冷冻等企业及浪花幼儿园、疍家棚酒楼、外沙龙母民间艺术团、外沙老乡会等单位协办的赛事,不仅是渔民群众的竞技舞台,更是一场“浪尖上的非遗”活态传承,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,让疍家千年“耕海文化”在欢声笑语中流转。
开幕式上,海之星舞蹈队的啦啦操融入了疍家劳作时的“摇橹动作”,举手投足皆是对海洋的敬畏。浪花幼儿园的“篮球秀”里藏着渔家孩童对大海的向往,拍球节奏暗合咸水歌的韵律。
本次运动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紧扣外沙疍家“以舟为家、向海而生”的民俗根脉,设置旱地摇艇挑鱼、夹螺接力、推冰赛跑、织网、拔河等5个竞赛项目皆脱胎于渔业生产场景,是疍家生存智慧的“浓缩版”。120余名参赛者中,既有疍家渔民,也有传承疍家技艺的“两新”企业从业者、疍家特色餐饮经营者,他们既是参赛者,更是千年渔文化的“传习者”。
海角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林燕在致辞中表示,作为北海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活态遗产,疍家人“以舟为家、击浪而歌”的生活方式,蕴藏着“浮家江海、向海而兴”的生存智慧。“渔趣”竞技实则是“耕海精神”的现代表达:摇艇里有“帆影追云”的古法,织网中藏“经纬纵横”的密码,每一项都是“浪尖上的非遗”活态传承。
“夹螺要稳,像当年在船上捡螺,急不得。”夹螺接力赛场,疍家老渔民念叨祖辈的叮嘱。湿滑的贝壳在筷子间“调皮”滑动,时而掉落引得哄堂大笑,但每一次成功传递,都是对“细心”这一渔家必备品质的接力。
旱地摇艇挑鱼项目更是把疍家“舟行万里”的本事搬上陆地:选手们推动的特制渔艇,复刻了传统“疍家艇”的弧度;挑担时的步伐节奏,延续了渔民“负重行船”的平衡技巧。
织渔网是渔家儿女最擅长的生活技能。织网比赛区,20名渔家能手一字排开,一梭一线、一拉一系,飞梭走线间,渔网的网格疏密、绳结松紧,都恪守着“既能捕大鱼,又不捕小鱼”的生态古训。
运冰接力赛用的竹杆,是渔民祖辈运渔获时的“老伙计”。选手们推着冰条前进,竹杆滚动的节奏里,藏着“借力省力”的生存哲学。“以前运鲜鱼,就靠这竹杆减少摩擦,现在比赛也用它,老法子管用!”一位观赛疍家老渔民感叹道。
最沸腾的拔河赛场,喊出的“一二三”口令里,混着几句咸水歌的调子。“咱疍家人出海靠协作,拔河也一样,心齐才能赢!” 渔家巾帼队队员道出了“齐心协力”这一疍家文化的核心。
两个多小时的角逐中,以“体育+非遗+旅游”的模式,让疍家文化从“船上”走到“岸上”,从“传承”走向“传播”。游客镜头里织网时的专注眼神,都让“疍家渔韵”有了更鲜活的模样。正如林燕在致辞中所言,这场运动会是新起点,让我们争当疍家文化传承的“红帆船”、海洋经济发展的“弄潮儿”,让广大游客通过这场“最外沙”的体育赛事,看见疍家文化的时代光彩!
夕阳西下,竞技落幕,外沙岛的涛声依旧,千年渔火在欢笑中、在言传身教里,正朝着更明亮的未来,继续燃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