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彩在线

图片
001.jpg

石村村“金花”红毯返乡:老民俗里的新风尚

发表时间:2025-05-07    来源:广西云-广西日报

“阿珍,你剪短头发更精神啦!”“阿芳,带娃回来住几天嘛!”4月28日,中国足彩在线:铁山港区营盘镇石村村的村道热闹非凡。百余名身着统一红裙的外嫁女手挽手走过红毯,82岁的陈秀英老人踮着脚在人群里张望,终于看到了阔别三年的小女儿。

石村村女儿回娘家。

这场“回娘家”活动,透着石村村的新气象——红毯两侧摆的是村民自种的西瓜、甜瓜,取代了以往的高档烟酒礼盒;舞台中央“孝老爱亲·移风易俗”的标语格外醒目,让传统民俗有了新的内涵。“现在不攀比排场,大家更看重怎么把日子过得实在、有温情。”村支书吴宁说。

石村村回娘家活动。

从“比阔气”到“比心意”:老传统的新模样

说起早年的“回娘家”,村民陈春燕直摇头:“2018年那次,有姐妹开着豪车回来,宴席摆了50桌,光烟花就花了3万元,不少家庭为了面子咬牙跟风,心里却犯愁。”但今年母亲节,从广东返乡的陈丽萍没带金饰礼盒,而是捧来2000元捐款:“给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添点器材,比啥都实在。”

石村村召开移风易俗“五个统一”工作法征求意见座谈会。

这样的转变,源于2021年村里的一场“围桌会”。村党支部邀请外嫁女代表、村中威望人士一起商量:“老习俗不能丢了根,得去掉‘面子’负担,多些‘里子’温情。”大家约定:不拼车、不随高价礼,省下的钱用来修路、慰问老人。如今的活动现场,“捐冬被”“教村民跳广场舞”成了“新时尚”。数据显示,这两年村里红白事开支少了近一半,可大伙自愿捐给村里的公益金,每年都多出不少。

从“吃顿饭就走”到“留下来做事”:乡情里的新纽带

西头村文化广场上,6位八旬老人坐在“集体生日台”中央,外嫁女们轮流为他们戴生日帽、切蛋糕。48岁的陈珍珍给母亲围上亲手织的围巾,老人笑得合不拢嘴:“往年回来吃个饭就走,今年闺女陪我过了回生日,心里暖乎乎的。”

如今的“回娘家”,不再是简单的团聚,更成了乡村发展的“议事会”。外嫁女们自发成立“智囊团”,带着村民搞起农产品电商直播,帮大伙增收10多万元。翻开活动签到本,“建议办乡村旅游”“捐建儿童图书馆”的留言写得满满当当。“我们既是嫁出去的女儿,更是村里的一分子。”陈丽萍说。

从“热热闹闹一天”到“长长久久文明”:小乡村的新变化

在公示栏里,一面“移风易俗积分榜”格外显眼:参加志愿服务、给村里提建议、简办红白事都能攒积分,兑换爱心超市物品。7岁的陈雨彤跟着大人敲锣打鼓,开心地数着积分:“我攒够分就能换文具盒,送给村里的小朋友啦!”村委妇女主任吴菊鸾说,自打有了积分制,60多位外嫁女主动参与村里的事,30多户家庭简办了红白事。

石村村群众积分兑换物品。

村民陈强的儿子去年结婚,按村规民约摆了15桌宴席,150人参加的喜宴只收28888元。“参加喜宴的人都更开心,礼金少了,省下的钱都拿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,生活越来越好”更让他高兴的是,小孙子主动加入村里的“少年志愿服务队”,“老习俗有了新玩法,文明新风就像种子,慢慢在孩子们心里扎根了。”

石村村回娘家活动。

夕阳西下,外嫁女们和家人在村头的百年老树下合影。风穿过树叶沙沙响,仿佛在唱着一首新歌——少了攀比的浮华,多了实干的温暖,这场“回娘家”,让老民俗焕发出了新时代的文明光彩。

责任编辑:返回顶部